股票配资真实开户 NEWS
你的位置:安全炒股配资申请_股票配资真实开户_配资炒股在线申请 > 股票配资真实开户 > 他以冥思性的历史写作抵抗“事件”|布罗代尔诞辰120周年
他以冥思性的历史写作抵抗“事件”|布罗代尔诞辰120周年
发布日期:2024-02-05 05:29    点击次数:65

战俘营里写就的史学名著

1950年代初,在佛罗伦萨,一位意大利哲学家见到了布罗代尔,就问他,你的《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?

“监狱里。”布罗代尔说。“果然!”这个意大利人说,“怪不得这本书给我冥思的感觉。”

是啊,我在冥思——布罗代尔说。写那本厚书时,他拥有5年宁静的可以冥思的时光。他1939年夏秋才开始准备动笔,不久之后就随军来到莱茵河畔参战,旋即被俘,在德国一直被关到1945年。头两年在美因茨的战俘营,然后转移到吕贝克的特别军官集中营。德国,这是布罗代尔热爱的地方,他在20岁时服兵役就在莱茵兰地区,他精通德语,还一度想把博士论文的主题定在德国,结果却充满了戏剧性:德国给了他一个最理想的环境,他得以在战俘营里写完了这部史学名著。

《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》

商务印书馆 2017年1月版

战俘营虽然隔绝于外界,排除了干扰,但有个缺陷不可避免:无法查阅档案,没有参考资料和参考书。菲利普二世是一位西班牙国王,在他当国的时候,西班牙的国力较强,而布罗代尔心心念念的研究重心——地中海——也处在他眼里最具活力、拥有一种“历史力量感”的时期。1927年暑假期间,布罗代尔用一架从美国人手里买来的照相机,到西曼卡斯区搜索所需的文献,每天快速完成拍摄30米长的胶卷,共有两三千张照片。这些积累下的资料,布罗代尔不紧不慢地研究了五六年之久,才确定把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,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主题。

但在战俘营里,所有的资料都不在手上。然而,惟其如此,这本书才那么特别。地中海已经在他的心里了,凭着对文献的研究,凭着之前多年沉浸于文献所形成的那种写作气场,布罗代尔在无法查阅任何一页相关文献的情况下,完成了这本书。“如果我没有被俘,”他的在回忆文章里说,“我的那本书一定是另一种样子”。通过冥思形成的文字,在他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,完成了他自己的历史观点:“这是对地中海景观唯一的思想回应,此前依我所见还没有任何传统的历史叙事能够抓住这一景观;另一方面,这也是对我跨越的这段悲惨时段的唯一存在的回应。”

这两句话,出自他的一篇名为《历史学者长成记》的文章中,并把他的回忆推向了高潮,跟他著名的“长时段”理念结合了起来:

“敌人的电台与报纸报道的事件不断向我们涌来,甚至还有秘密电台传送给我们的伦敦消息,我需要做的,就是超越这些事件和消息,摒弃它们,否定它们。打倒事件!特别是那些让人生厌的事件!我不得不相信,历史,或是命运,是镌刻在具有极大深度的层面中的。选择长时间的观测点,就是选择上帝天父的位置作为庇护所。历史远离常人,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苦痛,缓缓书写、缓缓演变,和地中海的古老生命同样缓慢,这就是我常常从地中海古老的生命中感知的永恒和亘古的静止。由此,我有意识地寻求我能够把握或者能够创造的最深邃的历史语言,这是一种静止的事件,或者缓慢流淌、固执地不断重复。”

费尔南·布罗代尔(Fernand Braudel,1902~1985)

他以冥思性的历史写作来抵抗“事件”的做法,尤可针砭我们当下的生存。一天之内,尤其在工余的晚上,八九点过后,“事件”对一个人构成最强大的诱惑和包围。十多年前,有人就把浏览新闻的行为讽喻为“批阅奏章”,一条条刷过来,一桩桩新鲜事看过,在每一个评论上停留几秒钟到几分钟,大有“天下事尽待我决策”的幻觉;而今,新一茬人长成,更强有力、更快捷的“互动”方式交到了他们手里,在“事件”中沉浸并给出自己的操作——评论、转发,等等,捎带各种让自己沉醉的情绪发酵,几乎成了一个人每天存在的方式和意义所在了。

这时,听听布罗代尔“打倒事件!”的呼喊,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事情。“长时段”对他来说,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专业观念,那其实关系到一种迫切的需要,要保护自身的身心的一体。人人都需要庇护所,但并不是谁都懂得有这么一个事物存在;它一定是远离日常生活的,只有拥有了它的人,才能懂得自己脱离了怎样致命的生命耗损。

一篇宣言、一个信号、一个历史性事件

《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》在1949年正式出版,也标志着布罗代尔正式成为“年鉴派”的中坚人物。年鉴派,是基于1929年,由吕西安·费弗尔和马克·布洛赫两人合作办起的《年鉴》杂志而得名,这二人的友谊一直持续到1944年,布洛赫在二战的动乱中被德军枪杀为止。年鉴派不仅是法国名声最大的历史学研究阵地,在世界范围内,要说有哪个历史学派最具知名度,年鉴派也是当仁不让。比布罗代尔整整大两轮的吕西安·费弗尔,在战后创办了法兰西高等科学研究院并担任院长,他是在埋头批改学生论文的余暇,将《地中海》一书通读完毕的。那时他已年过七旬,在书中,他看到了一种“从未有人尝试过的分析”:

“我们随意地用一个词来命名了一种事物:地中海,这一事物体现了一种力量,它能引导、阻碍和抑制,或者相反,激发和促进人类力量的运用……这本书是一篇宣言、一个信号,我还毫不犹豫地说它是一个历史性事件。”

费弗尔看重的历史学精神,用最简单的话来说,就是关注人。费弗尔说,在1949年前,历史学者花了很大的篇幅谈论事实,实际上,事实就是他们自己制造的,可他们却让人误以为事实是一堆保持客观原样的材料。费弗尔还做了一个出色的比喻:学者以“把眼睛盯在显微镜目镜上”的方式,看到了一些事实,它们很清晰,还着了色,然而,只要真的在专业实验室里看过显微镜,就会知道能透过目镜看到的东西,都是经过精心制作的“标本切片”。而布罗代尔将地中海变成了一股力量,它在漫长的时间里,在人们觉察不到的情况下,影响了他们的意志。

这样一部划时代的历史著作,就像划时代的民俗学著作《金枝》(弗雷泽著)、划时代的人类学著作《忧郁的热带》(列维-施特劳斯著)、划时代的心理学著作《释梦》(弗洛伊德著)一样,在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,也一直遭到最严厉的、事关学科性质的质疑,有人(往往是在了解到此书的创作过程后)说《地中海》根本就不是严肃的历史学专著,书中的每一个事实都是布罗代尔虚构的,它属于文学创作。

人与命运

1949年后,由费弗尔、拉布鲁斯和布罗代尔三人担纲的年鉴派,成为战后对历史学感兴趣的法国年轻人争相投奔的地方。年鉴派的特点是充分开放,把其他人文学科——人类学、地理学、宗教学、经济学、政治学、社会学、法学等等——全部纳入,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,获取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、研究成果甚至它们看问题的方式。费弗尔本人尤其擅长“捍卫”他眼中的历史学,他拒绝画地为牢的研究,主张拆除学科之间的高墙,认为所有关注“人”的学问都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。

这并不是什么很深刻的道理,可是它却需要一些得其精髓的学者来做出亲身示范。布罗代尔写道,他在当战俘的时候,发现监狱是个好地方,它不仅你能教人耐心和忍耐,而且在监狱里,他还能遇到一批又一批“同类”:

“看到所有犹太裔法国军官都来到吕贝克(战俘监狱所在地),那真是绝佳的社会学研究题目!稍后又来了各色教士67名,他们在各自的集中营中被当作危险分子,这又是多么奇特的经历!我的眼前展现出法国教会丰富多彩的画面,从乡村神甫到遣使会会员,从耶稣会教士到多明我会修士,等等。其他的经历给我带来别样的愉悦,例如和勇敢得近乎鲁莽的波兰人生活在一起……”

布罗代尔就有这样的宽广的兴趣,这兴趣与其说是对各个人文学科的,不如说是对“人”本身的;他脑中没有固定的“研究方向”,而总是乐于接触和了解来自不同社会之中的人。所以他书写的不是什么“历史事实”,依据的也不是单纯的“史料”,而正是那些支配人的力量和人之间的互相关系。这的确是一个十足的“上帝视角”,是处在“上帝天父的位置”的人能够拥有的角度。

《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、经济和资本主义》

商务印书馆 2017年7月版

所以他的历史写作也确实带有描绘“命运”的色彩——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是这么做的,通过具体人物的活动来勾画一幅更大的图景,揭示一个民族、一个地区或一个类型的人所受到的限制和获得的激励。年鉴派的文章和著述都是富于文学性的,第一代年鉴派的经典著作如亨利·庇朗的《穆罕默德与查理曼》、费弗尔的《拉伯雷与16世纪不信教问题》或布洛赫的《封建社会》,而比起这些,布罗代尔的《地中海》增加了一个地理学的视角,他利用个人的实地经验(尤其是在意大利和北非生活和考察的经历)书写地中海周边人民生活的环境:山脉和平原、海洋和河流、道路和城镇,这些事物构成的“地理时间”有着缓慢的、几乎固定不变的节奏,而“个人时间”则在其中快速流淌,一代代人更替过去,兴起了各种运动,各种思想浪潮,不同阶层的人在思想和风尚方面,有着节奏和速度不一的变化。

他的历史学写作完全打破了围绕大人物和国家兴衰做文章的老一套,那样的写作专注于“事件”,而事件,在布罗代尔看来,就是海洋表面的涟漪。大人物——亚历山大大帝、拿破仑、丘吉尔之类——生活中短暂和戏剧性的时刻,以及巨大的兴衰时刻如罗马城陷落、伊斯兰崛起、滑铁卢战役,等等,其位置低于一群人类物质生活的长期节奏,环境、贸易、航海路线之类塑造了他们的文化和精神,影响到他们的性格和命运。

可是这样做,也会招致另一种批评,即“地理决定论”以及否定人的能动性。然而历史不可能独立于历史学家的观点和偏见而存在;与其他学科的专家一样,历史学家书写任何一个主题的历史,都会对其进行干预;事实上,历史本身并不存在,存在的只是过去的现象,它们被淹没在了所有消耗性的时间的云翳之下。像在调色板上调色一样,布罗代尔在乎的是把新的学科引入了历史;虽然具体的事件是涟漪,但把事件化入“长时段”的节奏之后,我们就豁然看到世界成了一颗头颅一般,牵引上面的任何一处(例如地中海)都会引起整张头皮的移动,或者,会使得其他地方获得同等的注意。

全球视野的世界文明史

1956年费弗尔去世,布罗代尔接替他,在之后的12年里领导《年鉴》杂志。他从不说年鉴是一个“学派”,他只是说,进入“年鉴”之门的人都是真爱历史的人;他也 一直深深推崇与他亦师亦友的费弗尔,以及他未能见过几次的布洛赫,他说年鉴派最好的作品,在1929~1939年间都已出现,那十年也树立了这个学派独有的风骨:“阅读《年鉴》杂志,我们就回到了人世间。进入《年鉴》杂志字里行间的是现时的人和过往的人,他们带着他们具体的问题……‘鲜活’的问题。”

就是在布罗代尔执掌《年鉴》的第一年,年鉴派看起来取得了一个重大的成就:法国教育部规定,高中生历史学习的最后一年要用于“当代主要文明”的比较研究,也就是说,把欧洲、苏联、远东、东南亚、穆斯林世界、非洲等等都纳入教学范围,引导学生以世界的眼光来认识历史。这无疑符合年鉴派的理念。不过三年后,这个计划就遭到了保守派知识分子的猛烈攻击,他们认为像过去那样,按照从古到今的纵向顺序讲述历史,以横向比较为次要,才是正道。

这场辩论进行到1963年,布罗代尔贡献出了一部“文明总调查”性质的作品,它就是《文明史纲》。中学教师将它用于教学,然而不久之后就放弃了此书,因为它太难:以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论,年鉴派的“全球视野”似乎太超前了一些,《文明史纲》也显得太厚。

年鉴派在这场交锋中最终也落败了,不过《文明史纲》一书并没有失败,布罗代尔在书中陈述了事件的“短期”与社会底层结构的“长期”之间的对比;他用他对美国、苏联和伊斯兰教世界的了解,平衡了他关于法国、欧洲和北非的深度知识,再补上有关东亚、印度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简述,从而组合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世界文明版图。阐述每个文明的时候,他的方法如同《地中海》一样,首先看其地理状况,其次考察经济和城市发展,最后看人的精神生活。政治领袖,作为传统意义上的“大人物”,很少出现在书中,可是哲学家、数学家、宗教思想家、科学家的名字却星罗棋布。

《文明史: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》

中信出版集团·见识城邦 2017年10月版

这种平衡感和综合感,的确对教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,可是它所表现的美德,其益处不可限量。它有一种彻底排除种族或民族主义思维,并且汰净了意识形态烙印的史观,并展现了灵活而睿智的叙述手法。例如,在讲到蒙古征服俄罗斯时,布罗代尔没有让读者产生“谁更野蛮”的印象,而是说,蒙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“将他们的威望强加给了莫斯科的大公们”,说蒙古人来自一个更有组织的国家,“给莫斯科做出了榜样”。“欧洲中心论”“西方优越论”“美国例外论”之类,在书中是看不见的,在一个冷战局势紧张的年代,布罗代尔宣称俄罗斯文明是“欧洲家园”的一部分。

当然,以一人之力写这样的书,缺陷也不可避免。比如既然有详略之分,那么那些略写的部分——如关于中国、澳洲、非洲和东南亚的部分,就会显得太敷衍和机械了。他的长项领域仍然在于欧洲,在于对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和地中海周边其他地方做沉浸式的考察,为此也有了他的另一厚重之作《15—18世纪的物质文明、经济和资本主义》。

年鉴派过时了吗?

从《年鉴》卸任后,布罗代尔将其最后的精力送给了法国。在《法兰西的特性》这部书中,他再次运用了“长时段”比喻:他将历史比作“一片漫无边际的、几乎静止不动的水面”,在那上面航行,人类渐渐地就不由自主了。他把法国称作一个“顺着它自身的历史斜坡滑行”的文明,因为它的历史是如此漫长。

《法兰西的特性》

商务印书馆 2020年1月版

不过,身处20世纪,布罗代尔当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提速:事件发生的节奏急促起来,社会结构变动的节奏也更加突出和强烈,地理环境和城市、房屋、道路、人物之间的互动,并非如以往那般不紧不慢,更不必说社会心理:如今我们熟悉的以“十年”为计时单位的做法,以及对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“断裂”的印象,正是从100年前,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束时开始出现的。

他没有写完这本书就逝世了。年鉴派的下一代——雅克·勒高夫、马克·费罗和勒华拉杜里等人也基本退场。假如我们的每句话都不厌其烦地以“如今”开头,那么我们得说,如今不像是一个适合年鉴派生长的时代,因为迫使人们“画地为牢”——不论是在学府里还是在小区里,不论是在公开表达还是在灵魂深处——的力量太多、太强大。但是,“长时段”的思维仍然是一个人在事件之流中稳住阵脚的必要方式,凭着它,我们将始终记得,个体的不安全感也是命运的一部分,是那“永恒而亘古的静止”的历史施力于个体的一个产物。

举报 文章作者

云也退

关键字

布罗代尔历史学者欧洲历史

相关阅读 素人写作|诗人王计兵:版税抵得上送几年外卖的收入

王计兵火起来后,有人找他做直播带货,给的报酬还不低。但他拒绝了,觉得一个人的精力有限,如果要分散的话,就会写不出东西。

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1-12 12:40 素人写作|范雨素:希望作协资助劳动人民的写作

范雨素觉得,现在眼界被打开以后,可以更加平和、全面地认识每一个人了,也有点能走出自己的“信息茧房”了。

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1-12 12:45 记录这些决定写作的普通人:“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”

与这些“素人写作”者的接触,我发现正如桑德斯所说,有时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,仅仅就是“时机”。

2023-12-28 20:39 原创 第六交易日1209丨A股:前瞻2024!

云投教 2023-12-09 18:58 理解乌克兰危机要看他的书,这位历史学家为何两边不讨好

《切尔诺贝利:一部悲剧史》的作者沙希利·浦洛基,既是一位功力扎实的历史学家,也是讲故事的高手。

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2023-12-08 10:20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